瀑布模型

瀑布模型

此条目或其章节极大或完全地依赖于某个单一的来源。 (2019年3月7日)请协助补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。致使用者: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(来源搜索:"瀑布模型" — 网页、新闻、书籍、学术、图像),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(判定指引)

瀑布模型(英语:Waterfall Model),亦称瀑布模式,是于1970年由温斯顿·W·罗伊斯(英语:Winston W. Royce)等人所发展之系统发展生命周期的模型。该模型将系统发展的过程,大致区分为四个阶段:分析、设计、实现、测试,其并且明确的定义每一阶段中的工作。当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以后,才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工作。而依照该模型的系统发展的过程,即如同瀑布一般。经过改良的瀑布模型,在发现上一个阶段的工作不够完善时,尚可以回溯至上一个阶段中。[1]

目录

1 阶段

2 优点与缺点

3 参考文献

4 注释

5 参见

6 外部链接

阶段

编辑

同瀑布模型的大规模的、不频繁的发布频率(通常以“季”或“年”为单位)相比,敏捷开发模型提升了发布频率(通常以“天”或“周”为单位)

瀑布模型,没有明确的规定系统开发的过程,应该划分成多少个阶段。当问题较小或是较单纯时,其所划分之阶段,可能少至三个。例如:分析阶段、设计阶段、实施阶段。若面对的问题较大或是较复杂时,其所划分之阶段,可能即需要再细分至十个。例如:在分析阶段中,细分为可行性分析阶段、需求分析阶段、系统分析阶段;在设计阶段中,细分为概念性设计阶段、细部设计阶段;在实施阶段中,细分为程序编辑与单元测试阶段、集成测试阶段、安装与系统测试阶段、教育训练阶段、操作与维护阶段。[2]

优点与缺点

编辑

当运用瀑布模型来开发小型的系统或是较为简单的系统时,在每一阶段中所必需交付的文件与任务,对于系统开发者而言,是较为明确的,并且是易于管理的。不过,该模型的缺点,是必须直到系统开发的最后阶段,才会有成果出现,而使得系统开发的风险,比起其它系统发展生命周期模型而言,是较高的。另外,若是在分析阶段中的工作,做得不够明确与严谨,则在设计阶段与实现阶段中的工作,将难以实行。[3]

参考文献

编辑

本条目部分或全部内容出自以GFDL授权发布的《自由在线电脑词典》(FOLDOC)。

注释

编辑

^ 林祝兴、张明信作. 《資訊安全概論》. 台北市: 旗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. 2021: 页11–2–11–4. ISBN 9789863126843 (中文).

^ 吴仁和. 《系統分析與設計:理論與實務應用》. 台北市: 元照出版有限公司. 2022: 页29–31. ISBN 9789575116446 (中文).

^ 林祝兴、张明信作. 《資訊安全概論》. 台北市: 旗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. 2021: 页11-3. ISBN 9789863126843 (中文).

参见

编辑

项目生命周期

螺旋模型

混沌模型

敏捷软件开发

归纳与总结

外部链接

编辑

在c2.com上的讨论 (页面存档备份,存于互联网档案馆)

相关推荐

微信维修系统更新频率及维护时间详解
365bet平台开户

微信维修系统更新频率及维护时间详解

📅 07-06 👁️ 5067
雅迪电动车如何使用定速巡航?
365账号无法登陆

雅迪电动车如何使用定速巡航?

📅 07-08 👁️ 1955
端午节,别再说“端午节快乐”,精选35句祝福语,高级不俗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