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 女子服饰“昭君套”
▲ 女子 发型“堕马髻”
▲ 《金锁记》里的姜长安
▲ 《金 锁记》里的姜季泽
▲ 《心经》里的许小寒和她的母亲(许太太)
▲ 《心经》 里的许小寒和许峰仪
▲ 《茉莉香片》里的冯碧落与言子夜
▲ 《倾城之恋》里的白流苏
02.
沈从文(1902 - 1988)
沈从文是著名作家,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年轻时候也做过画家梦,也有一些画作随书信留存下来,主收在与张兆和的情书集《湘行书简》里,为1934年坐船回湘西时所画。
沈从文的画作多为速写,线条简单,但表情达意却很丰富。
▲ 沈从文画,选自《湘行书简》
▲ 沈从文画,选自《湘行书简》
▲ 沈从文画,选自《湘行书简》
▲ 沈从文画柳林岔,选自《湘行书简》
▲ 我的船舱一角,选自沈从文《湘行书简》
▲ 沈从文在1930年11月5日给友人王际真的信中所画
▲ 帽帽船还在做梦 ,在大海中飘动。沈从文画。这张图即张新颖《沈从文后半生》一书中的封面画。
03.
鲁迅(1881 - 1936)
鲁迅从小热爱美术,曾亲手临摹《西游记》《荡寇志》全部绣像。后来他在从事文学工作的同时,花了很多时间收集和研究汉石画像、明清版画,尤其喜欢木刻版画。鲁迅对插画有着独到的见解,自己也经常设计封面。从他目前所存不多的画作看来,他的绘画具有相当的水平。
▲ 北京大学校徽就由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完成。“北大”两个篆字的上下排列,其中“北”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,而“大”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。
▲ 死有分,活无常,鲁迅绘《朝花夕拾》插图
▲ 鲁迅设计的封面
▲ 鲁迅对北邙所出明器图的临摹
▲ 鲁迅设计的《珂勒惠支版画选集》广告
▲ 鲁迅在植物标本册上的手绘
▲ 如松之盛,1912年鲁迅为《天觉报》创刊而作
04.
闻一多(1899 - 1946)
闻一多不仅是出色的诗人与学者,还擅长书法、篆刻,美术功底也很好。
从1915年起,闻一多担任过《清华年报》、《清华学报》、《清华周刊》的美术编辑,这些训练极大地提高了他的美术创作能力。1921年,他为毕业班年刊所作的12幅插图及扉页、题图、装饰画等。闻一多1938年参加“湘黔滇旅行团”去往昆明时,途中作了很多风景速写,可见出其功力。
▲ 《对镜》 闻一多为潘光旦著《冯小青》插图
▲ 闻一多《梦笔生花》(清华年刊集锦专栏题图)
▲ 闻一多为林庚《夜》设计的封面
▲ 闻一多速写 炉山县市肆
▲ 闻一多速写 《飞云崖塔》
05.
陆小曼(1903 - 1965)
才女陆小曼不仅精通英文和法文,富有文采,绘画功力也极强。她开始时师从刘海粟,29岁时创作山水画长卷。她在山水画上造诣非常,喜欢王鉴的山水画,风格近王鉴一路。行家称之为“格调幽淡,风致超逸”,其师刘海粟评论:“她的工笔花卉和淡墨山水,颇见宋人院本的传统。”
▲ 陆小曼 1933年作 爱莲居士
▲ 陆小曼 1943年作 山水
▲ 陆小曼 1961年作 山溪烟雨图
06.
苏曼殊(1884 - 1918)
诗僧苏曼殊多才多艺,诗歌小说兼佳,且擅绘画。苏曼殊从小便显出绘画才能,成年后常作画怡情,但他一生漂泊无定,所存画不多。苏曼殊画如其人,有枯寒萧瑟之感。大画家黄宾虹极其赞赏他:“曼殊一生,只留下几十幅画,可惜他死得早,但就是那几十幅画,其分量也够抵得我一辈子的多少幅啊!”
▲ 雁荡观瀑
▲ 赠百助枫子
▲ 吴门闻笛图
▲ 苏曼殊的画
▲ 行云流水一孤僧
07.
顾城(1956 - 1993)
顾城性格天真,充满幻想,被誉为“童话诗人”,他曾经在做诗人还是做画家的选择中徘徊犹豫过,在新西兰激流岛上,他给岛上几乎所有的人都画过像。他的画和他一样天真趣味,充满想象力,不受拘束。
▲ “忽然跑出来,又藏回到翅膀下去了。”
▲ “虽然每节比每节细好多,但并不要紧,......穿过几代人,这个炉子就是奔我来的。”
▲ “娃哩要唱歌了。”
▲ “雨哗哗,风鸣鸣,烛火让一切安静下来......”
▲ 1983年8月顾城画妻子谢烨
▲ 顾城的画
▲ 《攀》1984年
08.
汪曾祺(1920 - 1997)
“京派作家”汪曾祺写得一手好小说、散文,风格淳朴,有乡土气息。他喜欢传统的中国画,所画题材多为花鸟鱼虫,风格如其文,巧小舒朗,闲适有趣,类齐白石。
▲ 遍青山啼红了杜鹃
▲ “煮面条等水开作此”
图片丨各作家画作
来源丨楚尘文化
《写小说的艺术》
安德鲁•考恩 著
2015.10
这本书以细腻、亲切的视角,提供了极富实用性的创作技巧指导——从记日记到编辑修改,从创意的激发到语言的精妙使用,以及对于掌握小说写作关键要素(结构、人物、声音、场景)的建议。
本期编辑 | 温不叔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